旁观王迈

本文来源于《HI艺术》2010/10期

采访:韩晶、安息香

王春辰(批评家、策展人):王迈在最近一个时期能够做到这样一个让人有所思考,又和当下的问题结合起来的展览,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一个艺术家如何去思考艺术家的作用:比方说,作品的很多原料来自中国以前工厂里的遗留物或者废品,这个包含很有意义,王迈始终都在思考工业化的题材,甚至是当代社会有关的内容。关于概念性的东西,我们都可以讲很多,但是如何转化成可视的物品甚至是艺术品,对艺术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这点上,王迈做出了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特点,这令人印象深刻。当然如何从整体上对他的艺术做一个解读,突出他的意义,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王迈从事创作十几年,但是当今艺术的变化太多,艺术家怎么把问题突出得更加深刻,王迈的作品绝对有启发意义。他的绘画和装置都显示了一个艺术家独特的视角,这些都是很多艺术家所不具备的,或者说是流行的样式所缺乏的。

杨少斌(艺术家):
王迈新作《秋冬变幻莫测图》是关于气候题材的,话题很熟悉,但作品看上去却很陌生,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虽然王迈是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但我觉得他的思想结构与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很接近:他关心的似乎都是大问题。这次展览部分的作品我是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很有现实感,也擅于介入现实事件——包括伊拉克战争,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贾方舟(评论家):
我以前看过王迈的部分作品,但不太整体。看到这个展览,我感到他是一个有着很深的古典情结,但又拥有当代视野的,非常有趣味的艺术家。古典情结是指,王迈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这在他现在的作品细节中就有流露。当代视野是说,王迈不是一个陷于传统文化中走不出来的艺术家。他生活在当代,具有当代人的精神和眼光,所以他能把他的经验文化积累,包括从儿童到成人时代对社会的认知,浓缩到作品当中,他的艺术与当代整个人的精神倾向非常接近。很有趣味是说,他的作品一点都不空洞。在一件作品当中,你可以停留很久,我在进门的作品前站了很久,因为所有的细节都说明这个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中,绝不是在完成一个观念,而是在很多细节、很多细微的东西上表达他人生的趣味性。而且这种趣味性都完全出自于内心的喜悦和工作的热情,它不是概念,它来自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家,甚至儿童时代的很多趣味都留在作品当中。我觉得这是他不同于其他当代艺术家的地方。看他的东西能看进去,从大的装置的设计,到“西天取经”的观念,到他引用马克思的话,再到艺术的细节,都可以说明他对中国当代、中国现在的社会的理解,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个案。

殷双喜(评论家):每个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作品表态,不过王迈的表达比较有意思,这反映出他的心态很自由,没有受到学院规则的束缚。今天想确定出最好的、最正确的艺术变得很困难。但我觉得年轻人不管做什么艺术,只要不越过社会的底线,想做什么都可以。做得多了大家就有比较和交流,闭着眼睛不看是鸵鸟的思路。王迈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石油、环境污染的虚拟批判,是艺术中的批判,而不是现实中的批判。就像“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王迈的艺术是批判的武器。历史上类似的艺术家有博伊斯。像王迈这样思路开阔,具有全球眼光很好。也许一件作品、一个展览不能改变世界,但它为世界增添了不同,使世界变得更有意思,不那么单调、规章化。

王音(艺术家):
在我看来王迈的能耐在于能自如地用多种语汇手法处理自己的感觉。他的作品使人能不自觉地游戏其中,在不经意处留有理趣,挺棒!

陆蓉之(评论家、策展人):
王迈是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从他早期的行为艺术、集合艺术到绘画,雕塑和装置艺术,他的作品从始至终都是一场精心策划导演的虚拟人生剧场,充满了悬念和讽刺。王迈的作品具备明显的当代性,而同时展现了强烈的中国或东方文化特质。他的作品探讨后文革时代中国社会的转变、中国崛起后与国际强权的竞争,作品充满预言和寓言性。王迈将成为后文革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随着时间的演进,将愈发突显他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他横跨艺术的所有材质,超越了艺术的分类,从上一世纪末衔接了新世纪,是一位领军人物。

王广义(艺术家):在我看来,王迈艺术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一个站在两种文化中间地带的人。王迈的艺术在当代艺术的格局之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早期作品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解构式”的阅读,而近期作品则增强了关于神话传说的“虚拟性”与全球文化的非政治性表述。王迈在他同代人当中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越来越呈现出这一点。

叶永青(艺术家):王迈是个像“红小鬼”一样的人,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在圆明园混,是一个老资格的艺术家,但他又总是能有不同面貌的新作面世。不论是他的人还是他的作品都呈现出一种鬼马精灵的状态。他的作品语言方式丰富,从不固定角色,并且善于与多种行业发生关联——我不认为这种关联是“跨界”,而是因为他本身具备混杂,容纳传统、现代、东方、西方文化的知识体系,同时,他所选择的材料也总能让人感到意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一批有点文人画水墨味道的作品,上面有宋徽宗字体的书法,也有当时本•拉登等新闻的呈现。他到798后利用残留的工业用具做成的塔状作品,让我感到很有趣味。他的作品图像与他本人的触觉有关,王迈是一位让人眼前一亮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令人意外的经验与触觉,给人提供了更多艺术的可能性,他的作品让人看到周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是如何被带到艺术之中的。当下的当代艺术就像是在做建筑,不停地建塔、筑墙、拆墙、重建,但我认为艺术还是应该要回到个人,回到一种植物生长的状态。我们毕竟是人,要跟环境发生关系,要变成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中生发出新的可能性的。王迈就是这样。

张晓刚(艺术家):王迈是自学成才的艺术家,思路广阔,掌握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很强。早期他做的是行为、观念艺术,在我认识他的时候,他的创作已经进入到装置和绘画的领域了。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小伙子很有才”。第一次去他的工作室看到的是一些带有素描感的绘画作品、架上油画,以及几张国画。我收藏过他两件类似现代国画的作品,很有意思。他做艺术的方式比较后现代,且不拘泥于某一种创作形式,他是真正把自己放在一个当代艺术家的角度上来做作品的。另外,他的作品都透露着对未来的好奇,他对未来的想象又是通过他对童年的一些回忆完成的,感觉很有趣。

田恺(东站画廊负责人):
王迈身上有一种稀有、真实的童真。在作品上他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较好的融合,包括他对汉唐时代雕塑形象的使用、对木头的改造、在材料上的创新。这些特征难能可贵。他现在讨论的话题是他目前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思考,是他这个阶段的思辨结果,我相信只要他一直保有童真的心态,还会发现更多社会中的问题,以及对成人世界新的看法,并给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一种更新的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