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做“视觉思想家”

王迈的工作室位于北京黑桥艺术区,在这里落户6年,今年才刚完成了工作室的重新装修。工作室内摆放着各种装置,巨幅的油画作品叠靠在墙边。小屋内的墙 上挂满了他正在创作的纸上作品。桌上还放着艺术家工作室少见的文房四宝和临摹字帖,王迈自己说,现在还是会有时间就练练字,写写诗。

王迈的作品让人第一眼感觉有些摸不着头脑,无论是纸上作品还是装置,他都运用了许多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卡通、玩具形象,配上神话故事人物又或是新闻事件里的人物。若只是粗略一扫,很容易曲解王迈的作品是俗媚而表面的。但只要再多审视几眼,就会发现其中的玄机。采访结束后,我才明白,要理解王迈的艺 术创作,就必须了解他的艺术经历和成长背景。


(与当时东村行为 艺术家们的华丽 表演相比, 王迈 更加重视的是对 社会表象的思考。 他笑称他从不想 做“ 卖大力丸” 似的艺术, 他想 要更深刻的, 经 得起时间考验和 揣摩的艺术。)

值得提到的是,除去纸上作品,这次展览也展出了一件装置作品《南海屏风》。艺术家制作了一个中国式屏风,但屏风的正面布满了北京卷烟厂制造的“中南海”香烟的烟盒,背面是各大石油公司的标志。王迈认为中南海香烟在品牌形象上符合南海油气田里的语意连接。跟背后的石油公司品牌形象在一定层面上构成今天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度关联。这件装置在展览现场颇受赞誉。

可以“随身携带”的创作媒介

王迈1972 年出生于黑龙江伊春市,从小就在当地少年宫学画。上世 纪70 年代末,中国处在文革后的“惊醒期”,是百废待兴,对所有 “新鲜事物”都抱有极大热情的转型阶段。到了王迈上高中时的80 年代,西方思想理论开始导入渗透中国,文艺青年们无不沉浸在西 方文学和哲学的知识海洋中。中国传统和西方思潮双管齐下,使得 王迈更加理性地去对比和看待两者的不同。那时在伊春有很多文艺 青年把王迈视为精神领袖。90 年的冬天,王迈来到北京,“备战” 央美。在央美的地下室考前班时,偶然听同学说起有一些“盲流” 画家在圆明园一带租农民房画画。91 年高考的失败让原本就对学院 有一丝偏见的他找到了新的希望。他先让两个同乡艺术追随者去寻 找地址不明的画家村。自己则回到家乡看看能不能找点活赚些钱再 回京开始职业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在赚了几个月的生活费和创作了 大量绘画之后,92 年夏天他入驻了圆明园艺术家村,从此开始了‘流 浪’的艺术家生活。由于王迈年龄偏小,村里的艺术家都很照顾他。 “那是一个很纯粹的时期, 我们时常在一起侃大山、聊艺术、谈佛学、 哲学,也梦想着做艺术有一天能获得成功和财富。”,王迈自己回忆。 那时的王迈没有太多的收入来源,还是依靠父母给予一些经济上的 支持。王迈感叹,圆明园艺术家村的那段生活,对他日后的艺术创 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上学时期通读的哲学理论由于以前缺乏交流互 动一直无法深入,在艺术家村的那段时间,他有大量的时间和朋友 们讨论。按照他的话来说,那时候他找到了一个“飞行器”,一种 将理论带入现实中去理解的独立判断能力。刚开始,王迈还是遵循 传统架上套路。然而,上世纪90 年代末,展览“流产”是常态,他 和朋友们的展览经常是开幕当天发现被封了,原因也无从查究。辛 苦几个月画出来的作品,没有任何机会展出给观众欣赏。就是在这 样的背景下,王迈选择了行为艺术,这样一种他戏称可以“随身携 带的艺术媒介”。只要身体没被控制,就可以随时表演,是一个廉 价又便捷的方法。


(《1999 年春节联欢晚会》 行为艺术 1999 年 摄影:胡择)

非科班出身反而带给王迈一些创作上的优势,没有条条框框的理念 限制和学院环境的束缚,王迈更能自由地创作心中想要的艺术。上 世纪80 年代,电视机的出现无疑改变了每个人接受信息和新闻的渠 道。社会上发生的所有事件都被放进了那小小的屏幕中,人们迅速 如海绵一般吸收着大量的信息,大脑变得简单而迟钝,对讯息的真 实性毫无怀疑。王迈却在其中保持清醒。1997 年, 王迈创作了《行 为规范——我在同一天的下午》。他找了一些朋友帮忙,以自己为 主角,展示了一个个教科书和大众传媒都极力推崇的好人好事“真 实版”。这些经常出现在电视上的先进事例,像是拾金不昧、给孕 妇让座、扶盲人过马路、勇斗持刀歹徒等都通过小品似的表演呈现 出来,最终用照片的形式纪录。在谈到这个作品时,王迈强调他并 不想要去调侃什么,相反,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缺乏有道德力量的作品, 他想要通过相对荒诞的手法去创造一个道德正剧。也让我们反思, 媒体报道中的“好人好事”到底有多少真实性存在?我们又是否应 该相信大众媒体所报道的讯息即是真实世界的映像?同时,当时的 行为艺术多为吸引人眼球的裸体和血腥为主,王迈想要避免创作这 些过度的视觉媚俗作品。


(《幻听双塔》 装置 2001 年)

在行为艺术作品《1999 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王迈以中国观众最熟悉 的春节联欢晚会为范本,选择了往年晚会中最经典,最耳熟能详的歌 曲和小品,经过自己的再创作和重组,模仿出了一台从主持、歌曲表 演、舞蹈表演到小品,都完全和真正的晚会没有区别的演出。王迈自 己身兼演员、主持、编导等数职。晚会舞台的背景,是用一台投影机, 将真正的春节晚会影像投射到背板上。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看到“真 春晚”的光影在无声地流动。整个过程时长一个小时,有二十多位演 员参与,并私下邀请了许多亲朋好友来作为观众观看。从上世纪90 年代末王迈创作的一系列行为艺术作品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他所要 表达和关注的社会现象——反思由大众媒体所制造出来的第二现实。 这个概念是从当时一本名为《东方》的文学杂志上得来的。王迈还为 这件作品写了一篇名为《荧幕幻象与精神克隆》的自述文章。阐述了 在当时媒体几乎为唯一传播新闻途径的情境下,捏造了一个幻像的社 会给观众,而观者成了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傀儡。《1999 年春节联欢 晚会》演出后,许多人认为王迈是在对春节联欢晚会进行批判,他极 力反对这种说法,王迈认为春晚只是一个载体,它是中国的意识形态、 文化最综合的一个体现。他最想要批判的是独立精神的缺失。与当时 东村行为艺术家们的华丽表演相比,王迈更加重视的是对社会表象的 思考。他笑称他从不想做“卖大力丸”似的艺术,他想要更深刻的, 经得起时间考验和揣摩的艺术。

呈现扭曲的现实文化

2001 年,王迈开始创作装置艺术,他觉得装置是一种创作需要,当问题变得 极其复杂时,他需要一种更加综合的方法去表达。他的第一件装置艺术作品 名为《幻听双塔》。在这件作品中,他不再仅仅关注于中国社会的表象,而 是把表达重心放到了全球性的事件上。2001 年的“9.11 事件”给美国甚至是 全世界都带来了无限的恐惧和震惊。这个重大的新闻事件还引发了人们对民 主自由社会的质疑,以及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批判。在这件作品中,王迈制作 了两个相交的巨大万花筒。外观看似摩天楼,却被一个“瘦弱”的支柱支撑着, 也许在暗示外表强大的西方集团地位随时岌岌可危。在这个万花筒中,王迈 放置了众多国际上知名的地标性建筑,像是东京的银座、吉隆坡的双子塔、 香港中环建筑群等等,除此之外,王迈还将跨国公司老板和富豪的照片与恐 怖分子的图片并置在一起,做成了万花筒的底板。王迈在自述中写道:“通 过万花筒的转动合成幻觉重重的财富世界图像,变化无常的财富权力核心充 满诱惑与不可理喻的幻像。对财富贪婪的追逐中,我们也许无法停下来,也 更加相信,人生的幸福与否就是与占有金钱有关。”在万花筒所呈现的千姿 百态的景象中,王迈并没有把视角停留在谴责恐怖主义的袭击上,而是反思“受 害方”的过错。在他看来,“恐怖主义”的标签是可以根据国际政治政策的 需求而随意冠名的。到底谁才是我们要面对的敌人,谁才是制造混乱的罪魁 祸首?再一次,王迈在媒体制造的世界中,依旧保持着审视、质疑的态度。

2002 年,王迈成为最早入住798 工厂区的艺术家之一。这也成为他艺术创 作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他的创作重心开始转向装置和绘画。王迈毫不避讳 地说:“去了798 后,我发现展览不再那么容易被封,也就不太需要‘便捷’ 的行为艺术了。”798 工厂曾是中国国营电子和无线通信产品的生产重地, 工厂废弃后,王迈在这里发现了许多“珍宝”,堆积如山的电子零件、工业 垃圾、家具、模具和图章等等。王迈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些“现成品”去创 作艺术。2004 年,王迈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美国科学家秘密制造了许多实验性的生物商品,像是体内流淌着人血的猪、有着人脑细胞 的老鼠等等,他们将这些动物命名为“混血赫迈拉”。而“赫迈拉” 是希腊传说中拥有狮头、羊身、蛇尾的吐火怪兽。从小就对“科学” 有深刻记忆的王迈看到这则新闻时,为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可能 性感到不寒而栗。由此,他创作了名为《未来佛》的巨型群组装 置。这组装置由七组木器、一件三联壁画、五张丙烯草图和二十 多张硫酸纸草图组成。王迈利用车间木质模具组装了分别代表“未 来佛”、“菩萨”、“瑞兽”、“法器”、“礼器”、“瑞兽香 炉”、“机器蛇”和“木头书”的“怪物体”。他巧妙地结合了 宗教、科学、神话的元素,试图去描绘一个超出人类想象能力以 外的世界,一个伦理道德标准正在转换消失的临界点。王迈自己 说:“科学作为巨大的时代怪物变得越发强大,越来越不可抑制, 像很多古老的宗教用集权话语和暴力途径传播与推动一样,在今 天成了不容置疑的真理化身,成为一种新的宗教和至高的信仰。” 王迈拾回了科技废弃垃圾,并将其创造成了受人尊敬的艺术品, 好像是在隐喻和哀悼历史。“奔向两千年”,“四个现代化”, 这些印刻在脑海里的科技宣传词语曾经带给王迈的是浪漫的科学 图像,现在却变成了令人生畏的怪物。科学带领民族强大是否就 是未来唯一的出路?王迈自己也开始怀疑和批判, 现实是否真的 像卢梭所说,“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与人类的道德水平是相对立的。

媒介转换丰富作品整体力量

在创作装置的同时,王迈也没有放弃绘画。他强调在方法上,他 选择从小就很熟悉的媒介:宣纸、传统工笔、水墨画等。他发现 中国当今的文化和传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很多扭曲的、高度世俗化的文化。许多可以从传统中传承出的文化和艺术反而没有发展。 在这样的认知下,王迈创作了一系列的绘画作品去反映这种不伦 不类的状态,如《国粹》(2001)、《徽宗在798》(2003), 以及正在展出的新作品《乞力马扎罗的月光》,《气象台加油显圣》。 等。其中《徽宗在798》是一系列的纸上绘画装置作品。远看像 是古朴的传统中国水墨画,近看却会发现艺术家的精心设计。王 迈使用了在798 工厂捡来的刻有“军检品”、“优”等文字的公章, 充当传统中国画中的印鉴。画面中,他嫁接了动物的身体、古代 仕女的头像,以及代表中国的植物,像是竹,梅,松等。再配上和画面完全无关的宋徽宗的签名和题跋。看似荒诞却又不失幽默感。以王 迈自己的话描述就是:“第一眼看我的画,觉得特别对,但是越看越不对, 最后发现什么都不对。”王迈对古代文化的“挪用”绝非简单的符号照搬, 他对当下现实与传统文化都具有清醒的认识,由于自幼学画练字,王迈对 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理解都是从切实体验中得来的。在王迈的艺术创作中, 他总是善于通过这种看似毫无关联内容的组合,自动生成其中的意义。这 种词不达意的矛盾正是王迈想要追求的。


(《徽宗在798,No.1》 绘画 2003 年)

曾有艺术评论家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王迈作品的关注点:科学、能源与国 家利益、文化、意识形态与资本。的确,王迈的每一件作品背后似乎都有 一个新闻事件去启发他创作。2009 年,根据中国南海的石油纠纷,王迈创 作了《南海油气专线1 号》,把“国家利益”和“能源”的主题连接到了 一起。他还是用从798 工厂捡来的木质模具进行改造,并刻印了各大石油 公司的logo 在模具上,还在场景中安插了许多正在融化的石油工人模型。 除此之外,王迈还改写了杜牧的诗,并命名为《登石油台》,“少年立志 奔广寒,可燃冰爆破惊波澜。借问能源何处有,宇童遥指加油站。”再一次, 强烈的矛盾和不协调感是观看作品的第一感受。

2010 年,王迈在杭州的浙江美术馆举行了大型个展“西天取经之西湖气候 交易所”。回顾他近三年的艺术创作,无一例外,所有作品都与这三年间 发生的新闻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被问到是否担心或是在乎观众对 自己作品的反馈时,王迈毫不犹豫地说,“那是一定的”。他尝试将自己 的作品创作得尽量通俗,对于王迈而言,基本的美学观就是雅俗共赏和摒 弃晦涩的艺术。“好的艺术一定具有共通性,让各个层面的人都能欣赏和 理解,哪怕是讨厌,也是一种感觉和反馈。”

现在的王迈,刚刚忙完5 月的纸上作品个展,又要积极筹备7 月即将在尤 伦斯开幕的展览。采访中,王迈一直很儒雅谦逊,并笑说自己只是“命好”, 并没有怎样过人的才华。由于自己的幸运,王迈很感激现在的生活,希望 将来能多参与一些公益事业去回馈社会和帮助年轻艺术家成长。王迈正在 与今日美术馆和尤伦斯艺术中心洽谈一些关于儿童教育的义务工作,与此 同时,他还将受邀去高校进行讲座和辅导,王迈希望通过自己的案例激励 更多年轻艺术家去勇敢地创作。



   
   
   
 
相关评论: 2012 艺术,能给出一个世界观? - 郭晓彦
 
 
2012 王迈:指向对人内心的破坏 - 裴刚
 
 
2012 王迈的纸上石油蓝图 - 石玩玩
 
 
2012 HNA报纸2012年6月2日文化版专题报道
 
 
2012 WANG MAI: DETERMINED TO BE "VISUAL IDEOLOGIST"
 
 
2012 森林已逝,去你的海峡 - TimeOut
 
 
2012 王迈:材料比观念更重要 - 探访工作室
 
 
2012 王迈:与事物保持一种可以反思的距离
 
 
2012 王迈 鬼马造景师 - 《Hi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