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迈的《尤伦斯湾海峡》 - 田霏宇

王迈以艺术建构并表达了一种主观性——对于一个由各类大事件牵动,并随之不断演变的世界, 他有着具体而独特的观察视角。他将自己视作特定历史时刻的一部分,而他的素材直接来源于 建构这一时刻的力量。与王迈对话会发现他是一个欢乐的反对派、真诚的批评家,他对世界现 状和中国地位有独到见解,也知道该如何思考,如何生活。正如冯·克劳塞维茨曾说战争是“另 一种政治”,对于王迈来说,艺术也一样。在20 世纪初涌入废弃798 工厂的大批艺术家当中, 王迈的作品以其环环相扣的结构显现出最大的意义。多年来,他挖掘798 工厂的遗物:工具、 模具和家具,在一种早期的生产力形态中甄选艺术语言的种子。北京的后工业化状态是王迈艺 术实践的根本立足点而绝非顺手拈来。

2012 年夏,王迈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个展“尤伦斯湾海峡”将这些相似点与历 史重叠性提升到全新的水平。运用作为物理与心理中心的高耸的UCCA 大展厅,展览营造了 一个半是水路半是森林的壮观而荒诞的景象,使人完全沉浸其间。王迈的“环境雕塑”解析了 正在消逝的过去与不确定的未来。通过海峡的隐喻——一条狭窄的、兵家必争的、常常制造麻 烦的分界线——王迈引出了展览所在的实体空间与其背后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背景之间的平行关 系。作为一种明显充满隐忧的自然环境中的地理与地质标记,海峡在概念化的统一中制造出一 种物理性的分割。它既是一个分离者,又在分离的同时起着连接的作用——想想横亘中国大陆 与“叛省”台湾之间的台湾海峡,或者直布罗陀海峡—大陆与文明的分界线。此外,英文名 称“Dire Straits”其实是中译英时有意的误译(原谅此处对流行音乐的借用),更准确的翻译 应当是 “Straits of Ullens”。UCCA 崛起于798 艺术区的中心位置,它恰好成立于王迈准备离 开798 时之时。UCCA 明确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作为标志性的艺术和文化之都,它授予肯定、 提供机会、驱动价值。正因为如此,王迈将UCCA 视同一个可能发生军事对峙与冲突的场所。

王迈对地缘政治的浓厚兴趣最明显地体现在他的材料选择上。展览的墙壁上裱满了“中南海” 香烟盒的蓝色铝箔(“中南海”是一个北京的香烟品牌),地板上铺满蓝色的瓦楞状蓝色金属板。 这直接取材于王迈在附近的工作室的屋顶,与遍布华北地区的轻型工农业建筑的屋顶没什么两 样,也是建筑材料中最基础的一种。为了这次展览,王迈真的可以说是贡献了自家屋顶,把他 在环铁的工作室(位于798 的东北方向)暴露在日光之下。如同天注定一般,2012 年7 月22 日开幕式当天恰巧赶上了北京近年来最具破坏性的一场暴雨,与作品中所预示的某种天启出奇 地一致。

在蓝色墙壁和蓝色地板营造气氛紧张的通道里,王迈还展示了一连串抽象拼贴画。构图的中心 位置悬挂着用桦树皮制成的超大摇篮和一顶摇摇欲坠的干鱼皮营帐。这些材料粗犷且令人惊讶, 灵感来自于艺术家家乡黑龙江的少数民族——游牧的赫哲族人民。即便是反复晾晒处理过数月, 鱼皮还是持续地散发出刺鼻的味道,而裂片状的白桦皮也让近者感到不适。这些材料之间放置 着一组有棱有角的金属机器人和八目鳗状的石油怪物,雕塑胸前及其它部位都佩戴着跨国石油 公司的标志。这些雕塑和石油公司标志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反复出现在王迈的作品里, 围绕着它们的石油与政治对于王迈来说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残酷现实,是他任何艺术探索的自然 出发点与回归点。

如果说《尤伦斯湾海峡》代表了王迈思想与方法上的进步,那么这种进步最能体现在展览超 越了简单的大国间力量冲突与利益角逐等问题,而转向对环境恶化及其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关 注——面临这一严峻挑战的绝不仅仅是某个国家,而是全人类。这是地缘政治竞争的潜台词, 也是王迈美学触角的灵感之源。整个展厅散落着一些能直接体现这一暗淡主题的物件:并不通 往何处的黄色塑料管道好像是输送油气,一只白色的百叶窗箱在上空徘徊,是通常用来安放气 象仪器的那种。这些曾经随处可见的,一度扮演重要角色的“天气盒”如今成为指向前数字时 代集权社会主义制度的怀旧物证,以及该制度为收集周边世界的信息而依靠的大量人力物力。 如今,它们沦为有讽刺意味的装饰品。现场笑谑的反乌托邦场景,恳请我们去思考,哪怕只是 片刻的:中国在这个不稳定的新世界和生态秩序中到底处于怎样的地位。

绘画永远占据着王迈艺术实践的中心。他的工具是最普遍的,从不受制于某种传统或主题。他 既可以在宣纸上着墨,也可以在画布上涂抹,绘画对他而言就是一本可以持续不断地生发出一 系列符号与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可能关系的覆写本,在这些符号与角色升格为雕塑以前。他 的绘画语言受民俗传统、政治话语、流行文化,以及个人回忆的启发。他还专门为本次展览创 作了一个绘画系列《屌丝回忆录》,将艺术家的主观性置于其历史基质中去考量,引用的文字 来自如《少女的心》,一部名噪一时的软色 情小说,改革开放初期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中国青年 男子中广为流传。王迈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关心苍生的普通人,而非艺术英雄。他为如何作为 一名今日的共和国公民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图景。王迈试图将古代与现代,永恒和瞬间并置,与 此同时一次又一次地重返展览潜藏在表面之下的母题——石油。

王迈的展览中最震撼人心的大概是其布展方式——尽管用香烟包装纸和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毁灭 的符号装饰的房间营造了森然恐怖的氛围,但也带给观众浓浓的乐趣。家长们得费劲地看着在 摇摇欲坠的屋面板上奔跑嬉戏,或者想去摸展厅两侧的白桦树的孩子们。即便资深的观众也得 艰难地从海峡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因为屋面板总是阻挡着他们的去路。总体的展厅效果有点像 个游乐场,观众似乎沉浸其中并无限期被困。王迈指给人们这样一种思路:假如毁灭在即,我 们倒不如活在当下。


   
   
   
 
相关链接: 王迈:不能满大街全是“活化石” - 雅昌网
 
 
王迈:艺术湮没在世俗生活中,你要把它拿出来 - 新京报
 
 
王迈诗作四首
 
 
慢下来,享受创作 - 艺术银行专访
 
 
【釜山双年展系列专访】王迈:跨越文化的场域的“釜山海峡”
 
 
城市与自然的轮回 - VOGUE
 
 
因地制宜 王迈在柏林搭建“气候交易所”
 
 
王迈——《过去的未来》